从如今的形势看,三星、lg虎视眈眈,国产厂商京东方、华星已迅速崛起,台湾面板产业压力甚大。
在台湾,面板产业曾经和半导体并列两大支柱型产业,如今,半导体产业处于亟待转型中,而面板产业,则是进入了无可避免的“风雨飘摇”。
日、韩两方厮杀,台湾意外迎来液晶面板元年
和半导体产业一样,台湾的面板产业也是从“一穷二白”开始的。实际上,直到上世纪90年代前期,除日本外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敢说自己拥有成熟的面板产业,包括美国。
因手握东芝、夏普、三菱、日电、日立、爱普生等一众老牌电子厂商,日本面板产业的发展较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提前了至少十几年,到1994年日本厂商在全球市场中所占份额更是高达94%,几乎是一手遮天,其中以夏普最为风光,长期将定价权握在手中。而当时,京东方才成立不到一年。
不过,这种“一家独大”的格局很快就发生了翻转。90年代中期,日美贸易战进入最后收尾阶段,在长达30余年的对抗后日本可谓已经“筋疲力竭”,而最为致命的是,美国直接封杀了日本十几年的半导体经营权。
也就是在日本自顾不暇的时候,韩国以一种近乎“疯狂”方式将钱砸到面板产业,以三星为代表的韩国企业在加速扩张面板产能方面更是不遗余力。而就在韩国疯狂发展面板产业初见成效之时,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给台湾带来了机会。
韩元贬值、卖金救国,即便已经到了这样的地步,为了“咬死”日本,韩国还是用流血补贴的方式也要将面板价格压到最低,以此获得了大量长期订单,到1998年一举成为新任“面板霸主”。而此时的日本,则选择了迂回之术,刻意将技术高调转入台湾,除收取高额专利费外,还利用台湾各大产线弥补产能。
1998年是台湾液晶面板产业的元年,这一年共有6家台湾企业获得了日企的技术许可,大举进军中、大尺寸液晶面板制造领域,尤其在tft-lcd方面产能极高,崛起了如奇美、广达、中华映管等一批厂商。
但同样也是在这一年,内地第一次尝试面板项目,却以失败告终。也正因为此,内地和台湾面板厂商的合作多了起来。
三足鼎立,台湾面板产业快速发展
亚洲金融危机给日、韩带去的影响是持久的,但也为台企赢得了时间。
因占据大半市场份额的韩企面板滞销,台企依托下游优势大批量销售,一举成为全球第二大液晶面板生产基地,出货量已占全球总量40%以上,与日、韩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更甚者,台湾还推出了“两兆双星”计划,要在几年内将半导体和彩色影像显示器两项产业的产值突破2兆元(各1兆元)新台币,在税收、技术移转、高素质人才培养和银镜等方面给予了大量补贴和优惠,促使台湾涌现出了一批面板大厂,友达光电、中华映管、广辉、奇美、瀚宇彩晶的“台湾面板五虎”称号也在此时得以打响。
到2002年后,全球电视显示器产业开始了新一轮淘汰,crt(显像管)不再适用于用户需求,液晶、等离子等新型平板显示器深受大众欢迎,而当时内地在这方面的技术积累几乎为零,且液晶面板成本占到了液晶电视整机成本的三分之二。
核心技术缺失,内地厂商只得通过采购解决,台湾面板产业也在这次采购大潮中得以快速发展。只不过在合作的同时,它们还对内地企业进行了严格的液晶技术封锁,且这一封锁直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世界液晶面板价格崩盘才得以结束。
切身体会到“缺屏”的痛苦后,为突破产业困局,以京东方为代表的内地液晶面板企业开始了走上了扩张之路。2009年,京东方宣布投资280.3亿元建立我国第一条8.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一举突破技术封锁。
而此时的台企,因金融危机导致的产能滞销,不得不向内地求助。为此,内地彩电企业集体赴台湾采购面板,采购总额高达几十亿美元。可以说,台湾面板产业能度过这一次金融危机完全靠内地企业帮助。
出乎意料的是,将将度过危机的台企竟以“不愿依靠内地客户,怕渠道被控”为由,竟转而与韩企进行低价合作,以控制对内地的产能,并哄抬价格。而这种做法带来的效益是明显的,台湾光电产业以平均每年30%的增长速度发展。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台湾大多数面板厂商没有技术,光电产品主要标准专利均掌握在少数国际大厂手中。也就是说,即便台湾产值、产量均高,但专利授权和费用问题一直没能解决。相关数据统计显示,全球前五大lcd面板厂商——三星、lg、夏普、友达光电、奇美电子,近几年取得的3000项与tft-lcd相关的专利中,79%属于韩国厂商。
这也为它们埋下了衰退的种子,恰逢2010年前后智能移动终端市场的快速发展以及图像、视频分辨率的提升,对显示设备性能要求急剧提升,就在缺乏技术和新生产线的台企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内地厂商背水一战,开始真正崛起了。
内地厂商的生存定律
2010年,京东方创始人王东升提出了显示面板行业生存定律,即“若保持价格不变,显示产品性能每36个月须提升一倍以上”,从此走上了疯狂建厂和迭代研发之路。
只不过,将这一生存定律付诸实践的代价就是“烧钱”,2010年京东方亏了20亿,2011年又亏了7个亿,为此它们还背上了“圈钱骗子”之名,以至于到2013年460亿再融资计划传出时被投资人怒骂。但疯狂砸钱的效果是好的。
2013年,京东方各产线满产满销,高附加值显示产品占比超70%,净利润23.5亿元,同比增长811%。当然,这刺激到了日韩企业,但让它们更没想到的是,彼时的京东方已经将更先进的amoled两大关键材料,有机发光层材料和传输层材料的所有专利握在了手上。
很快的,2015年福州6代、成都6.5代amoled产线开工,次年四川绵阳6代amoled开工,到2017年前两者开始投产。至此,京东方ltps、lcd、oled多条产线在手,产能挤进产业前列,与三星、lg在量产节奏上几乎达到同步。恰逢2017年全球面板市场需求暴增,京东方成功的将自己推入了全球主流市场,一年实现营收超900亿,净利润达75.68亿元,同比增长301.99%,出货量超越三星,大尺寸显示面板占有率为世界第一。
而此时的台湾面板产业,却在衰败中越走越差。
亏损、破产,新面板时代下台企的前路在哪
因内地厂商影响力迅速扩大,以及日、韩企业自顾不暇,台湾面板厂商在失去了内地客户的同时,又没有外来资本和技术支持,几乎在oled面板时代完全失去了竞争力。
以曾有台湾“面板五虎之一”和“显示器黄埔军校”之称的华映为例,该公司仅有6代线和一条4.5代线,其他4.5代线只是实验线,在专注于中小尺寸面板的情况下,他们消费型产品的比重越来越低。但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等移动智能终端市场的发展,华映在新市场中几乎无货可争。
而在传统的lcd面板方面,京东方、华星光电等内地厂商的产能的迅速扩张也挤压了台企的市场份额。加之从2018年开始全球面板价格进入周期性下滑,台湾面板产业受到的打击,可以用“致命”和“全军覆没”来形容了。
反映到营收上,华映去年全年税后亏损达252.83亿元,群创光电营收为600亿元,同比下滑15.1%。到去年年底,台湾大批面板厂商关停,生产线停止运行,仅有面板双虎友达、群创还在强撑,但单季亏损均在10亿元以上,华映更是三个度损了75.57亿元。
此时再反观京东方,除全年营收超971亿元外,oled屏已打入华为旗舰手机供应链,lcd屏则打入了苹果电脑供应链。
这样的情况下,台企更没有能力去建设动辄数百亿的oled产线了。里面没钱,外面无援,恶性循环下“曾经的大厂”都走到了破产清算。今年11月,华映宣布破产,并计划出售原生产线,拖欠员工的工资、退休金、资遣费等均由台当局先垫付,金额高达8亿元新台币,而这更是台当局史上垫偿金额最高的一次。
而从如今的形式看,三星、lg虎视眈眈,国产厂商京东方、华星光电已迅速崛起,再加上电子产品的迭代,以及aiot产业的高速发展,如智能网联汽车、智能音箱、智慧医疗等市场的扩大,万物互联时代,市场对高性能显示面板的需求将不断提升,无核心技术和先进生产线的台湾面板厂商将越来越艰难。
从当年的“两兆双星”之一到如今的全线衰退,从呼风唤雨到风雨飘摇,台湾面板产业走的路,无疑还是在说一句亘古不变的道理,“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