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荔枝,我对它的风情并无深刻理解,也体会不到“杨贵妃”等荔枝粉的狂热,但是我对荔枝“火气”的印象却相当深刻。
那还是大学的时候,有一次帮教务老师录入成绩单。为了表示谢意,可爱的教务老师剥了一大杯荔枝,把600毫升的可乐杯塞了个满满当当。为了避免荔枝作出无谓的牺牲,我只能伙同另外一个舍友把荔枝塞进自己肚子里了。结果第二天起床的时候,眼睛完全睁不开了,整个眼睛都肿成了鱼泡眼。至今,我都不知道这两者间有无关系。但是,从那以后,对所有的荔枝我都是浅尝辄止,唯恐再惹来“火气”。
实际上,我们经常能听到关于水果凉热的言论。根据水果的这些“作用”,它们被划分成了凉热两大阵营。那么,水果所谓的“热性”和“凉性”是如何产生的呢?
对北方人来说,荔枝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能上火。头晕、恶心是常见症状。没办法,谁让这种无患子科植物只生长在炎热的地方。在看到这种果实的时候,仿佛就能感觉到来自南方的潮热之气。
毫无疑问,荔枝是土生土长的中国果树,直到今天,我国南方的山区仍然有野生的荔枝树存在。早在公元前1500年,岭南居民就已经开始种植荔枝树了。算起来它也是元老级的水果了。只是荔枝对生活环境要求很高,冬季要温暖,夏季要炎热多雨,于是只能“宅”在两广之地。再加上它们三日变色变味的怪脾气,大多数荔枝都只能由果农自产自销了。如今,运输条件改善了,荔枝的“火气”才从两广地区向全国蔓延开来。
就个人感觉而言,荔枝最大的特点就是甜。一般来说,水果的甜是由蔗糖和果糖两种糖类物质决定的。不过,糖并非越甜越好,我们的机体倒是偏好甜度不佳的葡萄糖,所有的细胞活动基本上都是由葡萄糖提供能量的。至于果糖,需要在肝脏经过一番周折,被转化成葡萄糖后才能被人体利用。
而荔枝的甜就在于它们存储了大量的果糖。而吃荔枝后的“上火”反应并不神奇,那都是果糖在捣鬼。除了给我们的舌尖一丝甜蜜之外,荔枝果糖可不会坚守葡萄糖的工作岗位。
与其说人们害怕吃这些水果上火,不如说害怕里面的果糖跑出来捣乱吧。每年都会有因为过量吃荔枝去看医生的报道,所以碰上荔枝还是悠着点。
除了甜蜜的果糖会闯祸,其他的营养物质也会出来捣乱。例如,橘子中富含的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就是隐藏的“火气”。
维生素c过多可以引起恶心、呕吐、皮疹等不良症状。当我们大量吃橘子的时候,就有可能因为维生素c太多引发上述的中毒反应,自然就上火了。
橘子中还含有能引起机体反应的物质——胡萝卜素。这也是一种被中国家长推崇备至的营养物质,至少我小时候就被逼着吃胡萝卜。实际上,人体对胡萝卜素的需求量并不大,一般的成年男性一天只需要0.3毫克,即使是消耗量比较多的女性也只需要1.2毫克左右。半根胡萝卜或者一小片就足以提供这样的胡萝卜素了。
柑橘类水果中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砂糖橘的胡萝卜素含量可以达到每千克1.3毫克。多余的胡萝卜素会混进血液,如果含量过多就会“染”黄鼻尖和手掌,让人呈现出面相上的病态了。对于皮肤白嫩的婴幼儿,这种影响表现得更为明显。于是,控制小朋友吃橘子的“上火理论”就显得更必要了。
然而雪莲果“下火”的真实原因倒很简单,它们的块根中含有大量的低聚果糖,这种糖可以占到果实干重的60%~70%。跟低聚乳糖的性质不同,我们的肠胃中恰恰没有能处理这种低聚果糖的酶,也就无法消化它们,从而导致了腹泻。
在传统观念中,很多水果的不同部位也有“凉”、“热”之分,例如,“多吃橘子会上火”、“泡点橘皮茶去火气”,这些说法不知始于何时,但是自打记事起就一直听长辈们这么说。
如今,连荔枝都开始参考这种模式,据说荔枝壳熬水可以下火。很可惜,荔枝壳中断然没有能分解果糖的物质,橘子皮也不能搞定过多的胡萝卜素,相生相克大多是出于人们的一厢情愿罢了。
文:史军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编辑:祁蕊
相关推荐
《 植物学家的锅略大于银河系 》
作者:史军
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内容简介
《植物学家的锅略大于银河系》在“养生知识”铺天盖地、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的年代,我们要用靠谱的知识武装自己!一个有技术又有情怀的植物学家,埋首几百篇学术文献,梳理蔬菜和水果的历史,分析营养成分和奇怪毒素的秘密,终于可以严肃地回答我们面对植物最经典的三个问题:可以吃吗?好吃吗?怎么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