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客们往往习惯到一个地方品茗,“茶客乐于某茶楼者,虽一日数登而不厌,转登别楼,总觉有些不快”。大量熟客的存在是很多茶楼一直能生存下去的重要原因,否则在激烈的竞争中有的早已被淘汰。如瑞如茶楼之所以尚存,就在于“附近商店伙伴,菜贩尤喜光顾,由于熟客仔之光顾”。同一行业或同一类人喜欢积聚到一个茶楼,如长寿新街朱冠栏茶楼,“往该茶楼品茗者多为熟客,一则为与茶堂倌谈笑,一则打听商业行情,高弹阔议,彼此互通消息,该茶居之盛,不为无因”。“太如品茗者多本街银业中人”;一德路的源源茶楼,则是“小贩和海味行伙伴习惯去的地方”;大北附近的羲全茶居光顾者多为“附近种植农夫与磐石工人”;九记茶楼顾者多为“帮门坐食之人,及深夜不寝之道友,喧闹不休,怪状百出”。甚至,一些不法之徒也喜欢到茶楼密谋。1947年12月的一日,在中华中路汉记茶楼,几个人围在一起“浅斟低酌中,仍左顾右盼,神态秘密”,显然他们是在进行着不可告人的密谋,警察抓捕审讯后才知“与最近某大窃案有关”。而一些环境幽静的茶楼,则为知识分子所欢迎,如惠如茶楼的光顾者多学界中人,他们常常“自居一房,开茶一盅,挟册观书,久而弗去,视此为休息之所也”。可见,同行往往聚到一起,这样很便于交流信息,了解行情,就是谈起话来也有更多的谈资,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在茶楼中也得到了很好地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