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南海”非“彼南海”
“此番禺”非“彼番禺”
“此广州”非“彼广州”
广州2300多年的历史
广州市仅仅95岁
1300多年来我们的大广州
一直属于南海、番禺共管
广州、番禺、南海谁是老大?
“番禺”得名
“番禺”二字,战国时候就已经有了。
《水经注》里面就有“泿水东别经番禺”,有的书也写成“蕃禺”,就是指现在的广州番禺,当时已经成为岭南最为重要的聚落。
番禺也成为广东境内最早见于古史的地名。
至于这个地方为什么叫“番禺”,比较传统的说法是“二山”之说。
《后汉书地理志》、唐《元和郡县誌》及《初学记》等,均认为县治有番山、禺山,因此得名。
秦代,番禺因此成为秦代岭南三郡的政治中心。
当时的一号人物任嚣在现在的广州这个地方兴建番禺城,后人称之为任嚣城,亦为番禺成为南越国的都城奠下基础。
“南海”得名
“南海”二字最早是来源于秦朝。
秦始皇也就是统一岭南后,随即在岭南推行郡县制,在岭南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三郡。
其中南海郡就是广东大部分地区。
南海郡为公元前214年所置,番禺为郡治,这是广东历史上第一次设立郡县。
秦帝国海疆实临今天的南海,南海名称也一直沿用至今。
现广东大部分地区属秦时南海郡。
这就是南海的来历。
“广州”得名
“广州”二字是如何来的,在之前的推送中,小广已经表述过,这里再简单说说。
西汉的汉武帝平定南越后,在岭南设置了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9个郡,由交州刺史部管理。交州州治在番禺。
三国时226年,孙权考虑到岭南地区过于辽阔,不易管辖,又因交州刺史士燮势力太大,遂决定把交州分为交州和广州,是为“广州”得名之始。
即公元226年,孙权把大交州一分为二:一为交州,二为广州。“广州”从此诞生。
“番禺”得名距今已有2400年的历史;
“南海”得名距今已经有2200多年的历史;
“广州”得名距今已经有近1700年的历史;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
番禺是老大南海是老二广州是老三
“此广州”与“彼广州”
秦和隋代实行的是郡、县二级制。
从元明时期实行的省、道、路(州)、县四级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
现在的广东地区,实行的是市、县、镇三级政区。
在此期间,广州、广州府、广州路、广州市——尽管都是“广州”,但是“此广州”非“彼广州”。
三国时期,“广州”属于州一级,统辖南海、苍梧、郁林、高凉4郡。
三国时候“广州”的范围。
唐贞观元年(627年)全国设十道,广州属于道一级,广州属岭南道并为道治
元代行政区划改为四级制,即省、道、路、县,广州属于路一级。广州路属江西行省广东道。广州是广州路治所。领七县七县为:南海、番禺、东莞、增城、清远、新会、香山。
这个时候的广州范围包括清远、江门、珠海、东莞在内的范围。
明洪武元年(1368年)广州路改为广州府。广州府辖1州15县,即:连州、阳山、连山、番禺、南海、顺德、东莞、新安、三水、增城、龙门、清远、香山、新会、新宁、从化等县。
明朝时候的广州是指“广州府”:北到连州、东到龙门新安、西到江门珠海。
清代地方行政区划仿照明代建制,分省、府、县三级。广州属于府一级。广州府辖14县,即:番禺、南海、增城、东莞、新会、清远、香山、新安、顺德、新宁、从化、三水、龙门、花县。
清朝时候,广州市叫做“省城”
真正属于现在意义上的“广州市”,始于1918年10月23日成立广州市政公所,所址在今育贤坊,筹办市政事项,议定市制,划定市区,这是“广州市”得名之始。
1921年2月15日,广州市政厅正式成立,是为广州正式建市之始。
广州市政厅成立后,规定“广州市为地方行政区域,直接隶属于省政府,不入县行政范围”,这也标志着广州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城市型的政区。
第一任市长就是孙中山的儿子孙科。
第一任广州市市长孙科。
这个时候广州才开始了现代意义上的“广州市”
番禺、南海分治广州市上千年
在1921年广州市成立之前,广州城由谁来管辖呢?
古代的岭南地区实行的是“城乡合治”,即城市作为各级官衙的所在地,一般均由管辖全县城乡的县衙门兼管,没有专门的城市行政管理机构,这是近代广州行政区划的一个特色。
从隋唐以来,现在的广州城一直是由南海县和番禺县一分为二,大体范围是城的西部是属于南海管辖,城的东部有番禺县管辖。
这是清朝时代南海县和番禺县在广州城内的大致分界线。
宋元以后,番禺、南海分治广州城的东西两部分。时至明清,保持着这样的格局。
但是在不同时期,番禺和南海在广州城的势力范围是不同的。明时期的史书中,关于番禺县治的具体位置记载较为模糊,只提及其在东城内。
根据明朝《永乐大典》的南海县和番禺县的地图可以看出当时的情况
番禺县的势力范围(红线部分是番禺与南海的县界)
南海县的势力范围,红线部分是与番禺县的县界。
由于明朝,广州城的范围比较小。番禺占据了城里的大部分,南海占据了广州城的小部分,大致为大北门外(今解放北路)向北至三元里,向南入城,沿大北门直街南下,至米市路、小市街、小市门出江边。
清时,逐渐明朗化,而且也记录了番禺县治在城中的转移。
那个时候,番禺县这么大:
红圈出为广州城,番禺县界穿城而过!
那个时候南海县这么大:
红圈处是广州城,南海县界也是穿广州城而过。
番禺县和南海县的分界线是这样穿城而过的。红线标注的就是大概的界限。
南海治西境,内城之正北、正西、归德,外城之太平、竹栏、油栏、靖海、五仙八门属焉。
番禺治东境,内城之正南、正东、小北、文明、定海,外城之永安、小东、永清八门属焉。
所以,一城有两县,红圈处分别是南海县衙和番禺县县衙所在地,
直到1911年11月裁府留县,大行政区不再称“广州”。
南海县和番禺县机构分别迁出广州。
南海县衙迁到了佛山
番禺县衙迁到了现在的新造镇
“广州”之名才归广州市专有
番禺县衙与南海县衙
番禺县衙位于现在德政北路和中山四路的广州图书馆(现在叫广州市儿童图书馆)。
番禺县衙已经不存在了,但是县衙旁边的番禺学宫,还完好保留下来,就是现在的“农民运动讲习所”。
走进“农讲所”,“番禺学宫”的大牌匾还保留着。
另一个番禺县衙的痕迹就是“禺东一路”“禺东二路”“禺东三路”,在德政北路上,是因为在“番禺县衙旁边”而得名。
南海县衙位于现在的中山六路和六榕路交界处。
有一条很小很窄的街道叫做“旧南海县街”。
现在这里成为广州市的一个社区,
广州市的“南海中学”
在广州市的荔湾区西华路有一所学校叫做“广州市南海中学”。
她确实是“南海县”的中学。
1904年,南海县的士坤在原西湖书院的基础上,创立简易师范科馆,
1910年,学校搬迁至光复中路高第坊芦荻东报资寺,西华路460号为学校的后门。
1912年,学校被正式命名为“南海中学”。
1922年南海县政府搬迁出广州城时,希望将南海中学迁入佛山,但遭到学校师生反对,学校才得以保留。后来南海中学成立校董会,筹资办学经费。
从此广州的南海中学与佛山的南海中学各自办学。
编后语现在南海已经是佛山的南海番禺一度由县变为市由广东省辖变为广州市辖现在的番禺、南海与广州已经与原来的面目全非但是生活在此地的人们是否忘记了这段历史呢?
以上内容源自网络,部分作了修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